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0和GB/T1.2-2002的规定格式编写。
本标准由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修订单位:9号彩蔬菜研究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代替DB54/T0039—2010 《无公害食品 苦瓜保护地生产技术规程》,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修改后名称为《苦瓜保护地生产技术规程》。
——调整了原标准中的附录顺序。
——删除了原标准中已废止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增加了最新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删除原标准中“无公害蔬菜”内容。
——修改了原标准中“黄板”相关内容为“色板”(见3.3)。
——修改了原标准中“产量指标”内容(见4)
——修改了原标准中“产地环境条件”部分内容(见5)。
——细化了原标准中“品种选择”部分内容(见6.1.1)。
——增加了原标准中“育苗方式” 部分内容(见6.1.7.1)。
——修改了原指标中的“温度管理”部分内容(见6.1.8.1)。
——修改了原标准中“施肥原则”部分内容(见6.2.3.1)。
——修改了原标准中“防治原则” 部分内容(见7.1)。
——增加了原标准中“主要病虫害”部分内容(见7.2)
——合并原标准中“化学防治”内容为“附录E”(见7.3.4)。
——修改了原标准中“采收” 部分内容(见8)。
——增加原标准中丝瓜品种与特性内容(见附录A)。
——增加原标准中禁用农药种类(见附录D)。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刘玉红、杨杰、次白珍、李青、扎西顿珠、旦宗、杨亚辉、张瑜、黄鹏程、代安国、德庆卓嘎。
苦瓜生产技术规程
1 <![endif]>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苦瓜生产的产地环境、产量指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及生产记录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西藏保护地苦瓜的生产。
2 <![endif]>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6715 瓜菜作物种子 瓜类
NY/T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496 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endif]>术语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保护地
指西藏高原上的高效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3.1.1 高效日光温室
具有三面墙结构,座北朝南,东西走向,以塑料薄膜或其他透明材料覆盖,依靠太阳辐射获取和蓄积热能,创造适宜蔬菜生长环境的设施,冬春季最低温度达到5℃以上。
3.1.2 塑料大棚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拱形棚,其骨架常为钢管、竹、木等材料,顶部高度在2.5m以上。
3.2
安全间隔期
最后一次施用化学农药至蔬菜采收时的安全间隔天数。
3.3色板
利用昆虫趋色性来诱杀害虫的装置。
4 产量指标
3000kg/667m2~5000kg/667 m2。
5 产地环境条件
选择地势平整、保水性好、排灌方便、结构和理化性能良好、土质肥沃的沙壤土及粘土。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6 生产管理措施
6.1培育壮苗
6.1.1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16715的要求。
6.1.2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GB16715瓜菜作物种子的要求。种子纯度≥95%,净度≥98%,发芽率≥90%,水分≤10%。
6.1.3播种期
高效日光温室:不受季节限制,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安排的播期。
塑料大棚:早熟栽培,一般在1月下旬播种育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中晚熟栽培,一般3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定植。
6.1.4播种量
育苗用种量350g/667m2~400g/667m2;直播500g /667m2~650g/667m2。
6.1.5种子处理
包衣种子直接播种育苗。
晒种
未包衣种子在播前选晴天晒种3h~4h,但不宜直接在水泥地或塑料膜上晾晒种子。
浸种
用55℃水温烫浸种20min,然后浸泡8h~10h后进行催芽;或将种子壳尖破壳后,用温水浸种3h~4h后催芽。
6.1.6催芽
浸泡后的种子在30℃~35℃条件下保湿催芽4d~5d,每10h~12h翻动1次种子,使上下温度和湿度一致,70%的种子露白时开始播种。
6.1.7育苗土配制
6.1.67.1营养土配制
用3年内未种过瓜类作物的无病虫菜园土60%~70%、腐熟过筛农家肥40%~30%,再加入1kg/m3~1.5kg/m3磷酸二铵复合肥混匀。
6.1.7.2药土配制
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按苗床8g/m2~10 g/m2的混合药剂量与15kg~30kg营养土细土混合;或用20%地敌克按5g/m2~8g/m2加15kg~30kg过筛营养土混匀配制成药土。
6.1.8育苗方式
主要采用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也可用常规育苗。
6.1.8.1营养钵育苗
做宽1.2m~1.5m、深15cm的苗床;用10cm×10cm的营养钵,每钵内装80%的营养土,依次排入床内,浇透水,营养钵内撒入1cm厚的药土;每营养钵内播入一粒种子,再覆1cm厚的药土;钵面上盖一层白色地膜,周边用土压实保湿。冬春季节育苗时,苗床上还需搭小拱棚,覆盖棚膜保温。
6.1.8.2 穴盘育苗
选用50孔的穴盘,装入2/3育苗专用基质,浇透水,每穴播入一粒种子,及时盖上蛭石或珍珠岩或育苗专用基质。
做宽1.2m~1.5m苗床,床底平整踏实。将播种好的穴盘整齐摆放在苗床内。在苗床上搭小拱棚,盖1层棚膜(厚度0.12mm)保温保墒。冬春季节,夜间苗床拱棚上加盖棚膜或棉被保温。
6.1.8.3常规育苗
做宽1.2m~1.5m、深15cm的苗床,床内铺10cm~12cm厚的营养土,浇透水后,铺1cm厚的药土,在苗床内按5cm的间距均匀点播种子,播后再盖2cm厚的药土,床面上盖一层白色地膜,膜周边压实保湿。冬春季节育苗,保温措施同营养钵育苗。
6.1.9苗期管理
6.1.9.1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前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出土后适当降温通风。子叶开始顶土时,及时揭去地表覆膜;齐苗后,小拱棚膜要早揭晚盖,增加光照时间,调控好温度,防止徒长,冬春育苗要保暖防冻,温度管理见表1。
表1 苦瓜苗期温度管理表
时 期 |
白天适宜温度℃ |
夜间最宜温度℃ |
夜间最低温度℃ |
出土前 |
30~35 |
20~25 |
10 |
出苗后 |
20~25 |
15~20 |
8 |
定植前5d~7d |
20~23 |
15~18 |
8 |
6.1.9.2水肥管理
出苗后,保持苗床湿润。当苗床干燥时,配制72.2%普霉特400倍液药水,选择晴天上午10时左右用洒水壸浇苗;当床面过湿时,用干药土均匀撒入营养钵或苗床表面。苗期一般不追肥。
定苗
当苗长出2片真叶时,及时拔除病苗、弱株,清除田间杂草。直播栽培按每穴应保留1株壮苗。
6.1.9.3炼苗
定植前7d~10d,控制水分,逐步加大通风量,以苗不受冻为原则适当降低温度。
6.1.9.4壮苗标准
株高10cm~12cm,茎粗0.3cm左右,3叶1心,子叶完好,节间短粗,叶片浓绿,根系发达,健壮无病。
6.2定植前准备
6.2.1前茬
非葫芦科蔬菜。
6.2.2保护地消毒
定植前,应选用高温杀菌、药剂熏蒸、喷雾消毒及土壤消毒等方法进行保护地消毒。
高温杀菌
封闭保护地所有的门和通风口,提高保护地内温度,尽量将温度提高到50℃以上,持续7d~10d。
熏蒸消毒
每667m2保护地内用硫磺粉1kg~2kg,加80%敌敌畏乳油0.25kg拌上3.5kg锯末,分堆点燃,然后闭棚一昼夜,经放风无味后再定植。或用用福尔马林100倍液对温室全面喷雾,包括走道、架杆、墙体等。
土壤消毒
前茬作物采收后,将土壤翻耕25cm~30cm,大水漫灌施用石灰氮100kg/667m2后,覆盖白色地膜闷棚5d~10d;或每667m2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0%地敌克可湿性粉剂10kg等农药,掺适量细沙撒于地表,翻入土中进行消毒。
6.3施肥
6.3.1施肥原则
苦瓜生产肥料使用严格按照NY/T 496执行,施用的有机肥标准参见附录B。选用质量合格的肥料,不得施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得施用未经腐熟和重金属超标的有机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以优质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按照测土配方的原则进行平衡施肥,根据苦瓜的产量和土壤肥力调整施肥量。
6.3.2基肥施肥量
每667m2使用有机肥1500kg~2000kg、饼肥200kg~250kg、过磷酸钙30kg、硫酸钾20kg、磷酸二铵复合肥30kg。
6.4整地覆膜
先浇透水,深翻土壤,再按宽80cm~100cm作畦,在畦中部挖宽40cm~50cm、深30cm~35cm的沟,将化肥、饼肥和有机肥,依次均匀施入沟中,将挖出的土回填,并在回填沟上起垄,垄宽35cm~40cm、高10cm~15cm,垄上覆地膜待植。
6.5定植
6.5.1定植密度
株距30cm~40cm,每667m2保苗1600株~2200株。
6.5.1定植方法
定植时,在垄中部膜上打孔定植,苗坨低于畦面1cm,然后再用土把定植孔封严。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植水。定植水可用72.2%普霉特水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的药水。
6.6田间管理
6.6.1温度管理
苦瓜生长期温度管理见表2
表2 苦瓜生长期温度管理表
时 期 |
白天适宜温度(℃) |
夜间最低温度/℃ |
缓苗期 |
25~30 |
≥8 |
开花结果期 |
25 |
≥10 |
6.6.2水肥管理
缓苗水选择在晴天上午浇灌。在缓苗后5d~10d开始控水控肥“蹲苗”,蹲苗期15d~20d;第一瓜座住后,浇一次透水,以后根据土壤墒情浇水。当瓜条采收2次~3次后,开始浇水追肥。每采收2次瓜,结合灌水追施瓜类专用冲施肥20kg/667m2一次。通过地膜覆盖、通风排湿、温度调控等措施,尽可能使保护地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0%~75%的苦瓜适宜生长的范围内。
6.6.3植株调整
6.6.3.1插架或吊蔓
当瓜秧长至40cm~50cm时,出现卷须,开始插架或吊线引蔓上架。保护地宜吊蔓栽培,也可搭人字架,架高150cm~180cm。
6.6.3.2摘心整枝
主蔓长至1m左右时,摘心,并选留1条健壮的子蔓,作为结瓜枝,其余侧蔓全部去除。以后结瓜枝上的所有侧蔓也全部摘除。
6.6.3.3放蔓
每当瓜蔓长至架顶时,摘除底层座瓜部以下的全部叶片,开始落蔓,将蔓盘绕于栽培垄上,顶部枝条重新引蔓上架。以此类推,保持瓜蔓不长出架顶。
6.6.3.4摘叶去卷须
及时摘除侧蔓及植株下部的病叶、老化叶和卷须。
6.6.4人工授粉
苦瓜保护地栽培应进行人工授粉,授粉选择在晴天上午11时左右,摘取开花散粉的雄花,去掉花冠,将花粉轻轻涂抹于雌花柱头上,每朵雄花可授2朵~3朵雌花。
7 <![endif]>病虫害防治
7.1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农业、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在药剂防治上,优先采用粉尘剂烟熏法,杜绝禁用农药的使用,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残效期短的农药,苦瓜常用农药的使用要求见附录C。要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和不安全间隔期内采收,禁止使用的化学农药见附录D。
7.2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毒病、菌核病、炭疽病;主要虫害有蚜虫、螨类、白粉虱、小地老虎、苦瓜斑须蝽、苦瓜棉铃虫等。
7.3防治措施
7.3.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地膜覆盖、种子消毒、培育壮苗、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加大保护地通风量,降低空气湿度。发病初期,及时摘除老叶、病叶,通风透光。
7.3.2物理防治
定植时,有条件的可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保护地通风口用防虫网封闭或吊银灰色塑料薄膜条,阻止或驱避蚜虫、白粉虱等虫迁入;在保护地植株行间设置色板诱杀害虫,每667㎡加挂30块~40块。
7.3.4化学防治
选用化学农药的防治应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农药,对症下药,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标准,苦瓜常见病虫害有利发生条件及相关防治措施参见附录E。
8 采收
当果皮瘤状物突出膨大、瘤沟变浅、瓜的尖端变平滑、果皮有光泽、果顶色开始变浅时便可采收,一般授粉后12d~15d可采收。结果初期每7d~8d采收一次,盛果期每5d~6d采收一次。
在农药间隔期内,禁止采收上市。
9 清洁田园
采收结束,及时清除残株、残叶,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弃用的地膜进行回收,保持田间清洁。
10 生产档案
10.1建立田间生产档案。
10.2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