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栽培的基础条件、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西藏海拔38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DB 54 / T0028 无公害食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GB/T 310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 3102 量和单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京玛蘖
又称扎纽,即在早春,地面解冻时浇水,浅耕细耙,诱发土壤中野燕麦等杂草种子大量出苗,待长到25天以上时深耕,将已出苗的杂草翻入土中闷死后开始播种的一种农艺措施。
4环境条件
土壤、灌溉水应符合GB 15618和GB 5084的要求。
5品种选择
5.1玉米
一般选用适宜适宜西藏栽培的高产鲜食玉米和青饲玉米,适宜的品种参见附录A。
5.2马铃薯
选择株型紧凑、耐荫性强、销路好的脱毒品种,适宜的品种参见附录B。
6播前准备
6.1前茬
采用该种植模式宜选择前作为非茄科其他作物的土地。
6.2整地
种植地块应选择平坦,肥力中等,能排能灌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在马铃薯)播种前先要深耕整地,耕层深25厘米左右,整地要求细、匀、松,创造深厚疏松的土壤条件。
6.3施肥
以施农家肥为主,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2500公斤作基肥的基础上,结合整地时一次施入。
6.3.1
马铃薯播种时开沟撒施,亩施硫酸钾型复合肥50公斤或磷酸二铵25公斤,尿素15公斤,硫酸钾5公斤。
6.3.2
玉米播种时两行中间开沟撒施,亩施磷酸二铵50公斤。
6.4种子处理
6.4.1马铃薯种薯:
马铃薯种薯小于60克的薯块不用切,整薯播种;60克以上的薯块切块播种,用高锰酸钾溶液将刀具消毒后,保证每个薯块带有1-2个芽眼。将马铃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以防止病害传播。
6.4.2玉米种子:
选用已经包衣好的玉米商品种。
7播种
7.1播种期
当土壤温度稳定达到5℃以上为马铃薯适宜播种期,即4月下旬开始播种。
7.2播种方式
马铃薯—玉米间作种植方式为“二套二”模式,2.8米开厢分带,1.6米种植两行马铃薯,1.2米种植两行玉米。其中马铃薯为单行垄作,行距90厘米,垄高为13厘米左右;玉米为平地点播,行距为60厘米。马铃薯与玉米行距为70cm。
7.3播种方法
7.3.1马铃薯
马铃薯为单行垄作,平地点种后再起垄,株行距为25厘米×80厘米,垄高为13厘米左右。马铃薯用25克~50克的整薯或切成25克~50克的薯块播种,亩播种量150公斤~200公斤。
7.3.2玉米
玉米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平地覆膜后打孔点播,一窝播2-3粒种子。株行距60厘米×60厘米,播种深度6厘米~7厘米,覆土4厘米~5厘米,播后封严穴口。
8田间管理
8.1中耕除草
马铃薯从播种至幼苗出土约20天~30天,此期间应及时进行土表浅松土保墒,及时除草,间隔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
玉米应掌握“苗旁浅锄,行间深锄”的中耕除草原则。第一次在5叶~8叶时进行,第二次在拔节前进行。中耕一般3厘米~5厘米,拔节前可深中耕至10厘米。
8.2灌水
从播种至幼苗出土期间土壤干旱时,应及时进行浇水以促使出苗。马铃薯在整个生长期中需水量大,遇到干旱要及时浇水,同时要注意清理沟厢,防浸排涝。
8.3追肥
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宁少毋多,结合第一次中耕培土进行,一般视长势亩追施尿素5公斤~8公斤,追肥方法可沟施或撒施,施后及时灌水。
8.4查苗补苗
在出苗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发现烂种、烂芽时,应及时补种。出苗后发现缺苗,应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尽早带土移栽补缺。
8.5间苗定苗
玉米在3片~4片叶时间苗,4片~5片叶时定苗。间苗、定苗以不强调等距为原则,留大苗、壮苗。间苗多留苗50%,定苗时还可多留10%的苗,拔节前再去弱留强,去病留壮,每穴只留单株苗。
9病虫害防治技术
9.1防治原则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以栽培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在药剂防治上,杜绝禁用农药的使用,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残效期短的农药,并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和不在安全间隔期内使用。
9.2主要病虫草害
9.2.1马铃薯
9.2.1.1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干腐病、环腐病等。
主要虫害有蚜虫、蛴螬、地老虎等。
9.2.1.2主要草害
马铃薯的主要草害有野燕麦、野油菜、灰灰菜等。常见草害及防治方法见规范性附录C。
9.2.2玉米
玉米主要虫害为地老虎、蚜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
9.2.2.1地老虎
可用吡虫啉(高巧)或辛硫磷(使用浓度次数等方法参照施用说明)防治一至三次。
9.2.2.2蚜虫
当100株玉米平均有虫3000头以上时,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2000倍液,或每亩用BT乳剂20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
9.2.2.3草地贪夜娥
可用草地贪夜娥专用诱捕器。
9.2.2.4玉米螟
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
9.3物理防治
利用杀虫灯进行防治。
9.4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马铃薯具体病虫害防治方法见规范性附录D。
10及时收获,分类贮藏
10.1马铃薯
10.1.1及时收获
马铃薯收获前7~10d,先将秧苗割掉,或用杀秧机进行杀秧处理,使块茎在土中后熟,表皮充分老化,选择晴天及时进行收获。
10.1.2分类贮藏
马铃薯收获后按薯块大小进行分级,去掉烂、破、病薯,在通风阴凉处薄摊贮藏。
10.2玉米
鲜食玉米当植株苞叶变为黄绿色,籽粒饱满为适宜采收期,收获后及时上市。过早、过迟采收均影响产量。
青饲玉米当植株苞叶全部变黄时,及时收获。
附 录 A<![endif]>
(资料性附录)
玉米品种
航糯1号特性特征:
鲜食玉米,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鲜穗授粉后25天~28天采收上市。本品种生长势强,种植紧凑,色浓绿,抗大、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毒。春播鲜穗采收期为85天~93天,夏播75天~80天,株高210厘米,穗位高80厘米,穗长20厘米~25厘米,穗行16行~18行,穗轴细,果穗雏形,结实饱满,平均鲜穗重380克左右,籽粒洁白如玉,种皮薄,具有很强的糯性,其中糯中带甜、品味好、品质佳、一般亩产1100千克以上。适应性广,适合全国春秋栽培。
辽原1号特征特性:
青饲玉米,生育期约127天。全株23~24片叶。幼苗芽鞘紫色,叶色浓绿,叶型细长,长势较强。株高约299厘米,穗位约146厘米,株型平展,韧性稍差。雄穗公枝多,花药浅紫色,雌穗花柱白色。果穗长筒型,长23.5厘米,穗行数16~18行,苞叶较长,穗轴白色。籽粒纯白色,马齿型,百粒重43.5克,品质上等。出籽率85.9%。籽粒蛋白质含量9.03%,脂肪含量4.32%,粗淀粉72.39%,籽粒赖氨酸含量0.37%。
铁研53号特征特性:
青饲玉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白色。株型紧凑,株高322厘米,穗位约154厘米,成株叶片数21-24片。花丝绿色,花药绿色。果穗锥形,穗柄中,苞叶中,穗长19.5厘米,穗轴白色,籽粒纯白色,马齿型,百粒重42.7克,出籽率78.1%。籽粒蛋白质含量10.00%,脂肪含量4.40%,粗淀粉含量73.90%,籽粒赖氨酸含量0.28%。田间表现植株生长繁茂,稳产性突出,抗倒伏。
B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品种
适宜青藏高原地区间套作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有青薯9号、艾玛土豆等。
“青薯9号”特征特性:该品种中晚熟,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120天左右。株高97厘米,茎紫色,横断面三棱形,分枝多,粗壮,中后期生长势强。叶较大、深绿色,茸毛较多,叶缘平展。聚伞花序,花冠浅红色,天然结实弱。块茎长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芽眼较浅,结薯集中,较整齐,商品率高。休眠期较长,耐储藏,植株耐,耐寒, 抗晚疫病,抗环腐病。块茎食用品质好,适宜加工全粉,鲜薯淀粉含量19.68%,粗蛋白1.77%,还原糖0.61%,粗纤维0.9%,水分74.8%。
“艾玛土豆”特征特性:中晚熟,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20天,植株直立,株高80~90厘米,花白色。块茎为椭圆形,黄皮,薯块光滑,淀粉含量高为20.14%,钙44.4 mg/kg,磷326.99 mg/kg,钾0.29%,维生素E 0.33mg/kg,类胡萝卜素0.056mg/100g,维生素C 18.6mg/100g。其淀粉含量超出我国马铃薯淀粉含量平均水平(13%)7.14个百分点,单株结薯6-14块,亩产一般可达3000公斤以上,抗病力强。
“陇薯7号”特征特性:该品种晚熟,生育期12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59厘米,茎粗1.15厘米,单窝主茎数3个,分枝数6个,幼苗长势强,植株繁茂,茎绿褐色,叶浓绿色,花冠白色,天然不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8个,薯块长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少而极浅,薯形美观整齐,商品薯率90.3%。平均亩产量为3360公斤,比对照艾玛土豆增产37.0%。淀粉含量17.15%,还原糖含量22.5%,粗蛋白2.0%。可作为晚熟菜用型品种,不抗晚疫病。
“费物瑞它”特征特性:该品种早熟,生育天数60-70天。株高65厘米左右,茎紫褐色,生长势强。块茎长椭圆形,大而整齐,商品薯率极高,芽眼浅,表皮光滑,淡黄皮,薯肉鲜黄色。品种较抗马铃薯Y病毒,对A病毒和癌肿病免疫,植株易感晚疫病,块茎中抗病。具有生长势强,茎粗壮繁茂、叶片大、早期扩展迅速的特点和块茎形成早、膨大快、结薯集中的特性。块茎食用品质极佳,适合鲜薯食用,鲜薯干物质17.7%,淀粉12-14%,还原糖0.003%,粗蛋白1.55%,维生素C13.6毫升/100克。
C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常见草害及防治技术
草害名称
|
分类
|
为害作物
|
传播与发生
|
防治措施
|
燕麦草
|
禾本科燕麦草属
|
争夺肥水的能力比作物强
|
种子、农家肥传播
|
“京玛蘖”灭草,人工拔草、化学防治
|
灰灰菜
|
藜科
藜属
|
与作物争夺肥水,影响作物生长
|
种子、农家肥传播
|
“京玛蘖”灭草,人工拔草、化学防治
|
然巴草(白茅)
|
禾本科狼尾草属
|
农区是为害严重恶性杂草。争夺肥水的能力比作物强
|
地下茎侵袭蔓延,种子、农家肥传播
|
“京玛蘖”灭草,人工拔草、化学防治
|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主要防治对象
|
农药名称
|
剂型及含量
|
常用药量(g/次、667m2或ml/667m2)或稀释倍数
|
施用方法
|
每季作物最多施用次 数
|
安全间隔期(d)
|
晚
疫
病
|
代森锰锌
|
70%WP
|
600倍
|
喷雾
|
1
|
21
|
甲霜灵
|
25%wp
|
500-800倍
|
喷雾
|
1
|
21
|
甲霜灵锰锌
|
58%WP
|
800倍
|
喷雾
|
3-7
|
7
|
氢氧化铜
|
77%AS
|
400-600倍
|
喷雾
|
3
|
7
|
病
毒
病
|
抗蚜威
|
50%
|
1000-2000倍
|
喷雾
|
3
|
7
|
大功臣
|
10%
|
15-25g
|
喷雾
|
3
|
7
|
干
腐
病
|
咯菌腈+农用链霉素
|
2.5%+72%WP
|
4000倍
|
拌种
|
1
|
10
|
多菌灵
|
75%WP
|
500倍
|
喷雾
|
1
|
10
|
环
腐
病
|
硫酸铜
|
…
|
50mg/kg
|
浸泡薯种10min
|
…
|
…
|
敌克松
|
95%WP
|
210倍
|
拌100kg种子
|
1
|
14
|
春雷霉素
|
2%WP
|
500倍
|
喷雾
|
1
|
15
|
农用链霉素
|
72%WP
|
500倍
|
喷雾
|
3
|
15
|
早
疫
病
|
百菌清
|
75%WP
|
500倍
|
喷雾
|
3
|
10
|
氢氧化铜
|
77%wp
|
400-500倍
|
喷雾
|
3
|
7
|
代森锰锌
|
70%WP
|
600-800倍
|
喷雾
|
3
|
7
|
甲霜灵锰锌
|
58%WP
|
500倍
|
喷雾
|
1
|
1
|
蚜虫
|
抗蚜威
|
5%WP
|
1000-2000倍
|
喷雾
|
1
|
7
|
吡虫啉
|
10% WP
|
2000-4000倍
|
喷雾
|
3
|
7
|
氰戊菊酯乳油
|
20%EC
|
3300-5000倍
|
喷雾
|
2
|
7
|
氯氰菊酯乳油
|
10%EC
|
2000-4000倍
|
喷雾
|
3
|
7
|
溴氰菊酯
(敌杀死)
|
2.5%
|
20-40ml
|
喷雾
|
3
|
7
|
蓟马
|
印楝素
|
0.3%wp
|
800倍
|
喷雾
|
1
|
7
|
氰戊菊酯
|
20%wp
|
3300-5000倍
|
喷雾
|
2
|
7
|
氯氰菊酯
|
10%WP
|
1500-4000倍
|
喷雾
|
2
|
7
|
粉虱
|
氯氰菊酯
|
10%WP
|
2000-4000倍
|
喷雾
|
2
|
7
|
吡虫啉
|
10%WP
|
2000-4000倍
|
喷雾
|
2
|
7
|
二十八星瓢虫
|
氰戊菊酯
|
20%wp
|
3000-4500倍
|
喷雾
|
2
|
7
|
敌百虫
|
80%WP
|
500-800倍
|
喷雾(叶背和叶面均匀喷药)
|
3
|
10
|
螨虫
|
螨克
|
40%乳油
|
1000-2000倍
|
喷雾
|
1-2
|
7
|
氰戊菊酯
|
20%wp
|
3000-4500倍
|
喷雾
|
1-2
|
7
|
尼索朗
|
5%乳油
|
1500--2500倍(亩用量60--100克)
|
喷雾
|
1-2
|
7
|
地
老
虎
、
蛴
螬
、
金
针
虫
|
辛硫磷
|
50%
乳油
|
1千克
|
撒施地表耕翻
|
1
|
1
|
苦参碱
|
0.38%乳油
|
300-500倍
|
喷雾
|
1-2
|
5
|
敌百虫
|
80%
可湿性粉剂
|
用少量水溶化后和菜籽饼70~100千克拌匀
|
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诱杀
|
1-2
|
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